社交苦微信久矣
至于阅后即焚的玩法在国内是否行得通,我对此持保留态度。一方面是类似需求正在被各种匿名社交工具部分满足;另一方面是由此带来的监管可能致命。要知道,Snapchat 在早期青少年用户群体心中的地位,一度和 PornHub 打平。 我更看好 Chris Dixon 的社交产品朴素方法论:Come for the Tool,Stay for the Network。 前面讲到,在桌面浏览器的鼎盛年代,为了让更多内容触及用户,信息流产品已经大量存在。后来 Facebook 的出现导致桌面浏览器本身变得无关紧要,因为人们已经可以从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新闻。 那反过来想,更加独特的内容形式有没有可能反制社交?或者说原本基于某种工具需求聚集在一起的人,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出新的社交关系,进而帮助工具产品蚕食社交市场? 或许需要寻找能够衍生出社交关系的“触媒”。 怎么理解“触媒”? 2017 年 10 月,微软宣布要逐步淘汰 Groove 音乐服务,这意味着微软决定彻底砍掉自己音乐发行的业务。 这样讲可能有点奇怪,一家电脑公司中断某项服务,那又怎么样? 我们先把故事讲完。微软的音乐发行服务开始于 2002 年左右,当时 Windows 系统在互联网生态中的地位,大概相当于今天安卓+iPhone 在手机市场上的总和。 那时候微软讲的故事比起今天小米“硬件+新零售+互联网服务”的铁人三项模式不遑多让。它试图成为一切媒体内容(包括音乐、视频等)接入互联网的开关。 借由硬件的极大优势,微软决定把控媒体进入互联网的渠道,对所有内容收费。这是其当年的一个经典霸权,相当于现在的 Amazon 试图对一切电商相关服务“收税”。 这套玩法后来自然是失败了。微软最大的筹码在于它拥有占据市场绝对份额的硬件系统服务,但它万万没想到,系统之下的那个硬件平台,正在悄悄被转移。 当时微软之所以能有那样的底气,背后逻辑就在于,它掌握了一种“触媒”。 类似的事情在苹果身上正在发生。Apple Music 服务一旦铺开,迅速让人体会到 iPhone 这款“触媒”产品的威力。 上面这张图是 Apple Music、Spotify 和 Pandora 三款音乐软件的订阅增长情况。Pandora 用 84 个月收获近 500 万订阅用户,,Spotify 的成绩是 84 个月 2500 万,Apple Music 呢,30 个月 3000 万。 熟人社交关系(或者说 IM)之于微信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“触媒”,Windows 系统之于微软同理。微信(或者说腾讯)沉淀了最全的“网络电话本”,自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交市场的最终归属权。 但对于社交这件事来讲,“触媒”太多了。IM 毫无疑问最为重要,但基于个人兴趣、衣食住行偏好构建的社区型(甚至工具类)产品,会不会也像当年手机、平板电脑(甚至电视机顶盒)侵蚀 PC 市场那样,和社交产品展开强力竞争? 小红书、点评、淘宝们的信息流已经出现很久,暗地里哪一颗火星将会燃起燎原大火,谁也不知道。(本文参考了 asymco、The New Inquiry 等网站的观点。) 更多精彩内容,关注钛媒体微信号(ID:taimeiti),或者下载钛媒体App
(编辑:晋江门户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